欢迎光临山东城市新闻!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科技

两会大调研|民营企业如何跟上数字化转型浪潮?记者与人大代表共同调研

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“压舱石”,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。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、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,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项重要任务。

近年来,“成都智造”频频吸引外界目光。西门子成都工厂获评世界经济论坛(WEF)评选的“可持续灯塔工厂”,成为数字浪潮中的转型标杆;巴莫科技、天味食品等4家企业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;4家成都企业上榜工信部2023年度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项目名单;成飞、领吉2家企业获评国家“数字领航”企业……这场数字化浪潮大爆发中,成都企业提前布局、加快攻坚。

但作为成都高质量发展的一支“生力军”,部分中小微民营企业却在数字化转型的战场里放慢了脚步。民营企业遇到的困境和难题在哪里?相关部门应该如何“扶上马”?红星新闻记者联合多位成都市人大代表一道,与民营企业深入交流、听取意见建议,并与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等部门进行了交流探讨。

01

不愿转,民营企业为何缺乏主动性?

机械臂24小时不间断运行着,通过与5G信号相连的智能设备,将“画”好的电路板刻上“身份证”,而后由机器完成“印刷”、组装、检验等工序……在位于成都市新都区的微网优联科技(成都)有限公司的5G智慧工厂里,每天有6万台网络通信设备下线。

与传统制造业工厂不同,这里5G、AI、大数据等创新技术已重构多种应用场景。放眼看去,全透明的厂房内都是机器在忙碌,生产线上只有几个员工偶尔操作。

▲图据微网优联官网图据微网优联官网

这家没有“工厂感”的工厂,正是成都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案例。数据显示,微网优联在5G赋能后的生产效率比传统工艺提升了40%,已实现满产产能6万台/天,产品质检准确率提升至99.5%以上,生产交付实现45到7天的突破,且产线布线成本降低150余万元。

“制造业已经越来越‘卷’了,”成都市人大代表、微网优联科技(成都)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涛用了“痛下血本”和“破釜沉舟”来形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决心。他认为,大量制造业企业正在通过智能化改造降低成本,中小微企业必将面临冲击,只有紧抓窗口期完成数字化转型,才能跟上这场技术革命的大潮。

▲微网优联相关产品 图据官网▲微网优联相关产品 图据官网

但与企业接触下来,陈涛发现许多中小微民营企业仍然处于观望状态。每周,微网优联的5G智慧工厂都会迎来前来参观的一批又一批制造业企业,他们总是带着犹豫和疑问:“数字化转型真的能帮助生产吗?”“转型完成后没有订单怎么办?”“商业模式是否需要同步转换?”

对于中小微民营企业“不愿转”的心态,陈涛认为,“还缺少转型的助力和推动力。”

成都市人大代表、四川金星清洁能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甘新伟也注意到,部分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,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。有的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不屑一顾,有的则无法面对转型的“阵痛期”。

甘新伟讲起一个故事。就在金星集团所在的产业园内,一家规上制造企业在多年前就尝试数字化转型,但没有取得实质性进步,也没有直接给公司创造价值,企业陷入继续还是放弃的纠结中。这时,该企业董事长来到金星集团调研交流,回去后又组织了企业所有中高层来现场学习,亲眼看看标杆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上取得的应用实效,最终决定坚持“转下去”。

▲四川金星清洁能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 图据官网▲四川金星清洁能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 图据官网

“要强化示范引领作用,选取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业企业作为数字化转型示范基地,通过典型引路、示范引领,带动更多企业积极投身于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中。”甘新伟建议。

“政府如果能请到专家团队帮中小微企业做规划,给出个性化的诊断方案、指导行业发展趋势,企业就能主动踏出第一步。”陈涛表示。

就在本月,成都市工业互联网发展中心发布了《2023成都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案例集》。“案例集以广阔的创新案例矩阵为样本,精准赋能百业万企,”成都市工业互联网发展中心主任黎军表示,案例集将更好地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,为更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提供有益借鉴。

“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,成都连续两年组织专业机构为一些企业实施智能制造咨询诊断服务。”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工业互联网推进处处长谭明祥说,2023年成都推出四个阶段的智能制造咨询诊断工作,上百家企业收到了专属“良方”,覆盖生产流程数字化、场景工艺自动化、内外网改造智能化、企业发展协同化等各个方面,接下来咨询诊断工作将进一步向中小微民营企业覆盖。

02

不能转,投入和人才是制约

“成都民营市场主体373万户,民营市场主体占比高达96.87%,为何这些民营市场主体没有选择降本增效的管理模式?”从市场出发,市人大代表、成都竹云数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经理杨军提出了疑问。

竹云数字作为数字身份认证平台的头部企业,客户覆盖全国各地的大型央企、国企和政府部门,但鲜少有民营企业使用该平台。杨军表示,中小微民营企业将是竹云数字未来拓展的一个增长点。

▲竹云零信任安全服务平台 图据官网▲竹云零信任安全服务平台 图据官网

调研中记者发现,数字化转型的投入成本让许多民营企业望而却步。

“仅仅2023年我们就投入了1000多万主要用于ERP(企业资源规划系统)升级,这还不涉及设备改造。”成都圣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总监罗之焱说,民营企业资金规模有限,对于转型变革中存在风险有更多顾虑,导致动作谨慎。

“数字化转型投入较高,见效没有自动化那么直观。”陈涛说起他的观察。以微网优联举例,“上马”一套信息化系统动辄就是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投入,开展数字化转型则需要“上马”多套信息化系统相互配合,例如ERP、MES(制造执行系统)、PLM(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)、CRM(客户关系管理系统)、SRM(供应链管理系统)、WMS(仓储管理系统)、APS(高级计划与排程)、ESB(企业服务总线)等等。上千万元的投入才能初见成效,这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是不小的压力。

“传统制造业企业在新兴技术应用方面投入不足,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,提供税收优惠等政策,减轻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资金压力。”甘新伟建议,相关部门要拿出措施支持传统制造业企业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领域进行研发和应用,推动企业实现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。

作为国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金星集团享受到市区两级的补贴。甘新伟提到,相关部门没有“一补了之”,而是根据研发过程中的实际投入和进展,按比例审核补贴。这种补贴方式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长期推动的作用,他建议可向更多民营企业推广覆盖。

罗之焱也提到,目前企业申报了成都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,最高可获50万元奖励,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缓解了资金压力,“希望力度更大、更精准。”

同时,不少民营企业规模较小,受发展空间等因素影响导致人才流失率较高,缺乏数字化转型的专业性人才是普遍问题。

“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。”甘新伟以金星集团为例说,之前公司资源比较分散,于是成立工业互联网事业部,由专业的人集中精力做专业的事,目前团队有14个人。集中攻坚后成效明显,数字金星平台获评2023四川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,企业生产效率至少提高12%~19%。

“企业自身的信息化能力和人才储备至关重要,”陈涛表示,尽管工业互联网平台层出不穷,但标准化的平台难以满足工业企业定制化的需求。一旦企业自身缺乏技术能力,可能会面临信息化系统上线失败的风险,从而错失发展的关键时机。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,数字化人才是连接线上线下、实现战略与执行一致性的基础。

甘新伟认为,具备数字化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人才供不应求,制约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。他建议,政府应加大对数字化技术研发的投入,鼓励企业与高校、科研机构合作,培养具备信息技术、管理能力和制造技术双重背景的复合型人才。同时,加大对外部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,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成都市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。

03

不便转,如何建好产业生态聚合力?

记者采访发现,上云后的成都企业正在“走出去”,赋能同行企业乃至跨行业的企业。

充分发挥“链主”优势,微网优联在实践数字化转型后,正扩展其影响力以赋能产业链。“目前‘鲁班’工业互联网平台已链接超过160家供应链企业,已吸引10余家关键配套供应链企业入驻产业园区。”陈涛介绍,微网优联正不断引领链上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,推动供应链协同,“建圈强链”凝聚发展合力。

“数字金星”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成功连接超过9000台设备、16.4万种物料,并与1660家企业、344家供应商建立了云端合作关系,取得了显著的增收、降本、增效和提质成果。

在日前工信部公布的2023年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名单中,东方电气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东智同创Co-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上榜,实现成都在国家级双跨平台领域零的突破。从跨行业来看,平台赋能了从电力、装备制造到环保、服务、材料等多个行业;从跨领域来看,平台从研发设计、生产制造、运维服务延伸到供应链管控、节能减排、安全生产等多个不同领域。

“要打破企业间信息孤岛现象,促进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发展。”甘新伟建议,支持大型企业打造面向广大民营中小企业需求的工业互联网平台,输出成熟行业数字化转型经验,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开展数字化转型。

目前,成都正以“大企业集成创新,中小企业上云”为基本路径,构建“公服平台+双跨平台+行业平台”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,支持链主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发挥资源聚合优势。

在陈涛看来,构建产业生态不仅需要企业之间的合力,也需要全市资源的聚合。

在数字经济时代,算力是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生产力。成都是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的八大节点之一,大型数据中心上架率近70%,领先于其他西部城市,也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超算智算投运的“双中心”城市之一。如何发挥成都的算力优势,让更多企业实现“算力自由”,从而加速数字化转型?

▲成都超算中心▲成都超算中心

去年开始,成都发布全国首个算力产业政策,每年发放1000万元“算力券”。这是成都市以政府补贴的方式帮助中小企业使用算力的创新举措,旨在提升城市算力规模效应,推动中小微企业“上云用数赋智”,实现降本增效、提升服务,解决中小微企业资金实力不足、技术人才欠缺、算力匹配难应用少等痛点问题。

“算力就像云端的土地资源,”陈涛说,在过去,城市吸引投资的方式是提供土地资源和厂房,让企业可以“拎包入住”。如今,如果城市能够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的算力资源和上云服务,将更好地吸引企业主动开展数字化转型。

“有了这些云端的土地资源,我们就能够构建起数字化的建筑群,数实融合将会大大提升成都高质量发展的成色。”陈涛说出他的期待。

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

编辑 陈怡西

转型浪潮全国两会成都市民营企业 新浪众测 新浪众测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

“掌”握科技鲜闻 (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)

相关新闻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山东城市新闻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阿里云服务器
Copyright 2003-2024 by 山东城市新闻 shd.dcxinwen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
关注我们: